方法举措
(1)打造聚焦植保关键问题的高水平导师团队
打破传统二级学科壁垒,加强与生物信息学、化学生物学等前沿交叉学科融合,聚焦学科前沿和行业重大需求,构建作物免疫学与病虫害防控新策略、有害生物抗药性与绿色农药创制、有害生物灾变预警与综合治理等3个科研创新团队。在科研创新中实施研究生培养的团队化指导,国家级特聘教授等6位国家级人才领衔团队建设,汇聚14位国家级青年人才,聘任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海外学术大师,12位行业专家担任兼职导师,全面参与研究生指导,打造国际一流的导师团队。
(2)构建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
突破二级学科课程体系限制,聚焦创新思维培养,结合团队需求,制定基于一级学科的培养方案,构建“学科基础+前沿交叉+专业实践”课程体系,硕士强调宽基础、博士突出探索性。团队指导研究生制定个性化选课方案,完善知识结构。以专题形式联合授课,将“诱饵模式”致病机制、草地贪夜蛾迁飞等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课程内容,开展研讨式、案例式教学。引进先进教学模式,与海外专家共建昆虫分子生物学等9门全英文课程。
(3)建立从产业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的论文选题机制
团队聚焦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国家重大需求,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行业科研专项等重大项目,联合政府企业共建大豆生产、种子健康等4个创新研究院和16个研究生工作站,引导学生深入生产一线开展专业实践,从产业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,并转化为论文选题。如团队针对小麦赤霉病抗药性问题,指导研究生持续开展抗性机制、快速检测、新药研发和防控技术研究,在理论与应用层面均获重大突破。
(4)强化以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的研究生指导方式
团队聚集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优质资源,打造高水平实践创新平台,开展专项技能训练,掌握国际前沿技术手段。通过国家级国际合作交流平台,与国际高水平研究机构紧密合作,开展小组专题研讨、大组交叉指导、海外学术大师定期参与的专题讨论,开阔学生学术视野,强化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的能力。
(5)搭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交流展示平台
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团组织作用,持续举办研究生学术沙龙(连续12届)、IPM学术论坛(连续8届)、实践创新大赛等,搭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交流展示平台,引导学生知农爱农,提升学术交流能力。邀请欧美院士等150余名专家线上线下讲座,打造“钟山学术讲坛”品牌,选派优秀学生出国访学和联合培养,开拓国际视野,引导学生走向国际学术前沿。